導讀: 如若不是“實在無路可走、被逼無奈、意外傷害”這些因素,誰也不愿意“成就”單親家庭。隨著社會觀念的日益開放,人們對于單親家庭、對于
如若不是“實在無路可走、被逼無奈、意外傷害”這些因素,誰也不愿意“成就”單親家庭。隨著社會觀念的日益開放,人們對于單親家庭、對于單親孩子有了越來越多的包容度。單親家庭的數據每年都在遞增,伴隨而來的是越來越多的單親孩子們,在很大一部分所謂的“問題孩子”都來自于單親家庭的時候,也有很多單親家庭的孩子們成為社會的優良人才。相比較普通家庭的孩子們,他們或許略微敏感、或許略微孤僻、亦或許更加堅強和自立,這些,都離不開家庭的影響。在這個相對開放的社會對這些孩子們已經視同普通孩子一樣對待和關懷時,作為單親的父親或者母親們,你們,對孩子的關愛和教育做對了嗎?
不做溺愛家長
休把孩子當成唯一支柱
在喪偶或離異之后,許多家長便把孩子作為自己唯一的精神支柱,要么是對孩子過于憐憫,事事依順孩子,要么就是把自己全部的希望夢想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要求孩子處處出人頭地,特別是在學業上。這兩種偏激做法的直接后果就是一方面容易導致孩子處處以我為中心,變成自私、專橫和任性的“小霸王”,缺乏同情心和責任感,不懂得尊重他人,往往瞧不起含辛茹苦養育他們的父母。
另一方面,如果對孩子期望值過高,勢必導致孩子的心理負擔過重,過于壓抑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
在此,專家建議,請不要將孩子當成你的唯一精神支柱,在我們不可避免的會對孩子多一份關注的同時,盡量給他們營造寬松、獨立的成長環境,讓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長。
讓單親家庭遠離粗暴
社會應給予積極關注
與特殊照顧和過度保護相反,有的家長對孩子教育方法簡單、粗暴,動不動就又打又罵,使孩子整日生活在驚恐不安之中,個性發展受到嚴重的壓抑,形成膽小、孤僻、倔強、缺乏自信心等不良品質。這種情況多發生在單身父親家庭,長期受到粗暴管制的孩子往往會因害怕懲罰而回避家長,不愿回家,便到外面尋找“溫暖”,容易被壞人拉下水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家長教育孩子切忌簡單粗暴,這方面同時需要社會給予積極關注。
以“離婚家庭子女教育問題”為課題做過專門研究的北師大兒童心理學研究所在研究中發現,單親家庭中的小學生和初中生,在父親和母親離異后逐步產生良好適應的重要原因,是學校教師的工作。為此,中小學教師,應積極做好保護和教育單親子女的配合教育。在做好家長溝通交流工作的同時,要對這些孩子傾注更多的愛心、耐心和誠心,幫助并逐步引導他們克服不正常的心態,與其他孩子一樣地健康成長。
多參加社會活動
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有許多單親家長與孩子相依為命,把孩子當作生活中唯一希望,唯恐孩子不安全、出事故。對孩子的生活包辦代替,使孩子從小就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還采取種種辦法來限制孩子的活動,造成孩子事事不能獨立,沒有機會親自去體驗一些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風險”,這樣的孩子缺乏獨立意識,一旦離開了家長,便不知如何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了。
對此,單親父母要盡量給孩子創造參與社會的機會,單親子女雖然受到社會的歧視和偏見的情況已經不多,但是家庭的不健全總是讓孩子們性格上容易變得內向、憂郁、自卑,甚至孤僻。對于孩子的心理成長,家長要尤其關注,注意多和孩子進行交流溝通的同時鼓勵孩子多參與到社會中去,鼓勵孩子多交朋友,家長多給孩子提供精神上的支持,教育孩子自尊、自強、自愛、自勵,鼓勵孩子積極參加集體活動,盡可能地參與社會活動,不要逃避社會,要主動與人交往,培養健康、開朗樂觀的性格。
最后,要注意孩子的性別角色問題。
在孩子心理成長過程中,性別角色的學習是一個重要的環節。沒有父親的男孩或沒有母親的女孩,在性別角色的學習中缺乏最直接的模仿榜樣。所以,單親家長應注意調動親戚、朋友中的性別資源,給孩子適宜的影響,讓其性別角色得到充分的表現和發展,培養健康高尚的人格,以適應社會生活的需要。
責任編輯:麥田學校
上一篇:正確對待治療多動癥 下一篇:麥田心理專家:"富二代"不為人知的自卑心理① 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信息,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不承擔稿件侵權行為連帶責任。
② 不良/侵權內容舉報電話:400-801-9189